养殖甲鱼技术要点

分类:
水产篇
2021/10/26 12:09
浏览量
【摘要】:

前篇:

先说说多层温棚与单层温棚养殖甲鱼的优点与缺点:
单层温棚即是一个温棚内只有一层养殖池,而多层温棚即是一个温棚内建有两层或三层的养殖池,目前大多数地区的甲鱼温棚养殖均采用单层温棚的结构,少数地区如浙江嘉兴、江苏八都、梅堰、昆山仍有部分养殖户采用多层温棚养殖甲鱼。

单层和多层温棚结构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单层温棚结构的优点是:温棚建造简易,日常养殖管理方便,不论是投饵、用药或是换水都比较好操作,而且环境比较稳定,各口池温差不会太大;缺点是:占用较多的建设用地面积。多层温棚结构的优点是:节约建设用地面积,空间利用率高,同样用地面积的条件下,可以养殖更多数量的甲鱼;缺点是:建造复杂,建造成本高,管理不方便,最大的问题是各层养殖池温差比较大,上下层之间的温差往往会超过3度,这就导致有些池子水温偏高,甲鱼容易出现腐皮或烂头烂脚等疾病,有些池子水温又偏低,甲鱼吃料不正常或出现白斑等疾病,因而管理难度大,不同层的养殖结果也差距较大。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采用多层温棚养殖甲鱼更容易有病害或吃料不正常的情况发生,甲鱼成活率也比单层温棚低,假设投苗品种、投苗量、饲料用量都相同,多层温棚的饵料系数至少比单层温棚的饵料系数高0.1以上,因此,还是单层温棚养殖效益高,目前新建的温棚也基本改为单层养殖池的结构。当然,在甲鱼行情好的前提下还是多层温棚养殖更合算,因为同样的用地面积可以投放更多数量的甲鱼,虽然最终饵料系数较高,但能收获更多的产量,赚的钱可能会更多。



一,底板长小红点:



发现温棚里有塘鱼苗生病了,平均规格三两多。病鱼底板长突出小红点,晚上较多趴食台。解剖后发现胃胀,肠道有很多白色小颗粒,肠道内无饲料。肝呈土黄色,易碎。检测过水质,PH值为7.2,氨氮0.9--1.2间,水色浑浊呈黄色。

回答:进一步了解情况,分析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期投喂冰鲜鱼致使池塘底质恶化,滋生大量致病菌,从而引起甲鱼发病。

甲鱼爆发的其实是疥疮病,疥疮病的病因多是水质恶化引起,由于底质恶化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建议先要适量更换池水,进行底改(可泼洒“为多康”等底质改良剂),而后再外泼些常规抗菌类药物, 并给甲鱼内服常规抗菌类药物、金维康、维生素C和肝胆安康(中草药成分)。

另外,后续最好能减少冰鲜鱼的使用,以免再次爆发类似病害。



二,水体ph值影响因素和调控法:



水PH值直接体现了水体中氢离子的浓度,间接的表述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程度、水体中游离二氧化碳的浓度。酸碱度表述的数值在0-14之间,以7为中间值,0-7之间为酸性范畴,值越小,酸性越强;7-14时呈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

影响水体ph值变化的因素很多,但水体中二氧化碳的增减是ph值变化最为直接和表现的因素。影响水体ph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1、光合作用;水体中浮游植物(藻类)利用水体营养元素与二氧化碳在有光的条件下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中,二氧化碳被消耗。夏季高温季节,水体光合作用速率及强度均有所加强,故水体中二氧化碳被大量消耗,水体中的ph值会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升高。

2、水生生物的呼吸:水生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故ph值下降。每日清晨时分,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累计大量的二氧化碳,此时为每日ph值最低时分。

3、水温:水体温度越高,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溶解速度越低,加之温度越高水体光合作用速率越快,造成水体ph值提高。

4、水体有机物分解速度:水底一般含有大量的残饵及粪便等有机物,在氧气不充分的情况下,有机物分解不彻底,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从而影响水体底部ph值变化。

Ph值偏差的危害与处理:

1、酸碱度过高。Ph值过高对鱼类呼吸道及腮部具腐蚀作用,易出现鱼类窒息情况。温室水体中ph值过高会增大氨的毒性,引起甲鱼血液碱中毒。由于血液中ph值变化迫使甲鱼本身机能运转所需能量加大,增加了甲鱼肝胆功能负担;并通过抑制水体中腐败菌的分解作用,使水体中的有机质累计,从而增加了水体中有机质的浓度。处理方式:采用加注新水的方式降低水体的ph值;紧急解救措施可适量泼洒醋酸或盐酸,以中和ph值,防止碱中毒和氨中毒;加注新水后,可以适当的添加水体菌体培养剂,增加水体中有机物分解度;

2、酸碱度过低。养殖甲鱼的水体其酸碱度最适合区间为7.2-8.5,利于甲鱼舒适生活及养殖水体中有益微生物菌繁殖生长。当酸碱度偏低时,甲鱼的本身酸碱度平衡受到影响,必须额外利用甲鱼自身能量去维持甲鱼自身的酸碱度平衡,甲鱼肠道菌群容易失衡从而容易引起甲鱼摄食量的降低。水体中高浓度的氢离子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血液,促使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结构异构及氧分子亲和力下降,造成生物体生理性缺氧。一般情况下,如同时出现养殖池水的亚硝酸偏高,甲鱼更易应激中毒,出现死亡。酸碱度过低的水池池塘的水质颗粒物较多,而不是以絮状悬浮的形式出现,甲鱼养殖水体容易出现上层水体偏清。处理方式:根据上述情况综合分析,若水体亚硝酸值正常,可采用大规模的换水,运用加入正常的水体来调高水池中养殖池水的酸碱度,配合使用水体微生物培养基,使水体菌群正常化,内服肠道护养品,对肠道进行护养。若水体中的亚硝酸过高时且换水不方便,可运用小苏打进行水体消毒,剂量大小可根据水体酸碱度情况确定,分成2-3次进行小剂量泼洒。



三,水温高导致的烂头烂脚:



预防:
1、要有合理的养殖密度;
2、可以在池塘中挂网,增大甲鱼池塘的空间容量,增加甲鱼的活动空间;
3、水体透明度应控制在10~20厘米;
4、投入池塘的苗种体表不能有损伤;
5、控制合适的温度,小苗阶段水温不宜超过32度,幼成鳖阶段不宜超过31度;
6、调控好水质,定期检测氨氮、亚硝酸盐的数值。

治疗:一定要先做好水质管理工作,再考虑使用“碘制剂”对水体进行消毒,以防止伤口进一步感染溃烂,同时要内服一些抗菌类药物和多维。



四,烂鼻子烂鼻头如何治疗:



烂鼻子烂鼻头发生的原因一般是水质恶化导致细菌感染,该病虽不属于非常严重的病症,但也应引起重视。在温室里有发现此类病症就应该在温棚里做好治疗后在搬塘。从治疗的措施和治疗效果比较,在温棚里治疗措施比较简单,搬入外塘后,相对治疗措施显得被动,且受到应激反应、刚下塘前期不吃料、外塘水体量大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使得治疗用药量增大、治疗成本提高,见效慢。目前,甲鱼已经放外塘,宜采用抗菌消炎、消毒池水的治疗方法,建议给甲鱼饲喂“电解多维”、“维生素C”“抗菌消炎类药物”并同时外泼碘类消毒剂。



五,如何应对水池亚硝酸居高不下:



亚硝酸一直降不下来,用药效果不明显,可以参考用以下方法:

1、把水全部换掉,湖州地区养殖模式热水较多,换水比较方便;

2、泼洒“维生素C”和“葡萄糖”,起到解毒作用;

3、泼洒降解亚硝酸盐的药物,如“硝克”、“底好”等;

4、泼洒一次碘制剂或常规抗菌类药物,起到水体消毒并防止甲鱼疾病发生的作用;

5、至少隔48小时后,再泼洒EM菌,重新培肥水体。

6、后续应注意要控制好增氧量,增氧太大,水体变清亚硝酸又会偏高,增氧太小水又容易恶化。


六,“粗脖子病”发病原因与防治:



鳖粗脖子病又称鳖红脖子病或大脖子病,是一种常见的鳖恶性传染病,温室养鳖此病全年均可发生,各种规格的鳖均可感染发病,成鳖对此病最为敏感,幼鳖也易发生该病。此病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生,会很快扩散开来,引起鳖的大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近日,我司采访了浙江省余杭区的老养殖户,对此病做了专项了解。

病原:过去一直认为鳖粗脖子病是细菌性疾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但是有学者对患粗脖子病的鳖苗检疫后发现了病毒的存在,因而对此病的病原有了新的认识。

发病原因:
①池塘水质恶化,水体中致病菌大量繁殖,鳖抵抗力下降,水体中致病菌入侵鳖体内;
②与其他已发病的养殖场发生交叉感染。

发病症状:主要病症为脖子粗大,红肿,周身水肿,伴有红斑,腐皮等病症。有时出现口鼻流血。肝脏土黄色,有出血点,或坏死病灶。膀胱积水。

预防措施:
①投苗前的清塘消毒工作做到位;
②调控好池塘的水环境是关键;
③避免与其他养殖场在水源上的污染,养殖场做好环境卫生;
④增强鳖体质,平常可给鳖饲喂一些保健类产品,如水产多维、肝胆安康、应激VC等。

治疗措施:

此病有两种致病因子,一种为细菌,可以治疗,较为常见;另一种为病毒,基本无法治疗,不常见。

细菌性粗脖子病参考治疗方法为:

①停止喂料,喂得越多死得越多;

②外泼邦立康克/1立方水,富邦3克/1立方水,隔天泼洒一次,连泼两次;

③第三天可少量喂料,并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2克/1公斤料,保肝灵5克/1公斤料,连用5-7天。如果病情较严重,也可内服常规抗菌药物3-5天。

注意!当发现鳖出现粗脖子病时,先不要立即换水,因为换水会对发病的鳖产生很大应激反应,有可能出现鳖死亡率突然增大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