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鳃的防治

分类:
水产篇
2021/11/21 12:56
浏览量
【摘要】:

鱼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水中存在的大量病原体生物很容易感染到鳃上,鳃的发病率最高,鱼鳃患病影响鱼类的正常呼吸,鱼类就会发生窒息死亡,因此有“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之说。对如何在日常水产养殖中观察鱼鳃情况识别鱼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看鳃识鱼病 看鱼鳃状况认识九种鳃病.
对鱼鳃部的检查,重点是检查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然后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黏液是否较多,鳃丝末端是否有肿大和腐烂现象。如是细菌性的烂鳃病,则鳃丝末端腐烂,黏液较多;鳃霉病,则鳃片颜色比正常鱼的鳃片颜色较白,略带血红色小点;如是口丝虫、隐鞭虫、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虫性疾病,则鳃片上有较多黏液;如是中华鲐、狭腹鲐、双身虫、部分指环虫以及黏孢子虫囊等寄生虫,则常表现为鳃丝肿大,鳃盖张开等症状。
常见鳃损伤症状及病理
1.颜色变化:
(1)鳃粘液增多:呈粉红色或苍白色,鳃上有白点、白斑或出血点,多见于鳃部原虫、单殖吸虫、甲壳动物寄生和缺氧、化学物质损伤以及病毒、细菌感染。因营养缺乏、外伤、传染病发生贫血的鱼,鳃呈苍白色。
(2)鳃颜色正常伴有出血点,见于细菌、病毒感染和单殖吸虫寄生。
(3)鳃呈鲜红色,在搬运过程中可能出血,见于弧菌病、病毒性感染和缺氧。
(4)鳃表面呈黄色,见于原虫病和卵甲藻、薄甲藻以及铁质沉积。
(5)鳃呈棕褐色,见于鳃霉病和水中亚硝酸盐过高引起的烂鳃。
2.鳃丝增生:
(1)寄生虫如变形虫寄生、细菌性疾病可造成鳃丝增生、融合。
(2)鳃丝白浊肿胀:孢子虫、微孢子虫、中华蚤、钩介幼虫等寄生虫和一些细菌性感染克造成鳃丝白浊肿胀。
3.鳃丝不同程度的缺损:
鳃丝缺失的本质是鳃丝坏死。见于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鳃病,甲壳类和原虫类伤害,以及强酸、强碱性水质。
4.各种囊状物或结节:
多种寄生生物科在鳃上形成白色、淡黄色或粉红色等囊状物,如孢子虫包囊、淋巴囊肿、爱德华氏菌、诺卡菌感染等,以及悬挂的甲壳类。鳃部感染水霉可见棉絮状菌丝。
一、细菌性鳃病
带菌鱼是烂鳃最主要的传染源,还有曾经被得过烂鳃病的鱼污染过的底泥和水源也是导致烂鳃发生的源头,水中病原越多、水质越差、底质越差、鱼密度越大,此病就越容易暴发与流行。
1.症状:病鱼离群不吃食,鳃上粘液很多、发黑,鳃丝腐烂带泥。发病初期鳃丝前端充血,有肿胀,有鳃丝鲜红与乌黑的界限,随后鳃丝出现坏死、腐烂,也有贫血与失血的症状。病鱼多体色发黑,以头部为甚,所以又称“乌(黑)头瘟”。各鳍条边缘色泽变淡,病情严重时,鱼鳃盖内表皮充血,鳃盖中间部分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开的透明小窗,称“开天窗”。有时鳃丝肿胀,鳃因缺血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则因局部淤血呈紫红色。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鳃软骨外露,在病变组织的周围有淡黄色附着物。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离群独游或漂浮水面,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这种状况多是细菌性烂鳃病。
2.病原:水质不良刺激鳃部组织,引起鱼被粘球菌、柱形菌或其它细菌感染。在温度28~35℃流行最盛。网箱养殖的鱼若水温超过29℃,则易发病。
3.防治方法
1,按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1.5克全池泼洒,连用2天,或用其它消毒药物全池泼洒;
2,用2%—4%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
3,发病后及时采用:溴氯海因0.3克/米3,全池泼洒,病重时隔两天再全池泼洒1次;
4,穿心莲内服:每100公斤鱼重用干穿心莲0.5公斤,水煮2小时拌饲料投喂3—5天。
5,用0.2克—0.5克/的立方米三氯异氰脲酸(强氯精)全池泼洒,连用3天—4天,或用挂袋治疗;
6,内服鱼用聚维酮碘,每100公斤鱼每天用量为25克,拌饲料投喂,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
7,全池泼洒五黄精华液或邦克霉药液,各用量为2.5克—4克/立方米;
8,在池水呈酸性或偏酸性水质时,全池泼洒生石灰浆水10-15公斤/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