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肥水小问答

分类:
水产篇
2019/08/16 09:36
浏览量
【摘要】:
浮游生物种群和数量与施肥的性质有密切关系。施有机肥时以隐藻、尾毛虫、周毛虫等为优势种群,4天~7天达到数量高峰,施无机肥时以放射硅藻、栅藻、榴弹虫、弹跳虫等为优势种群,2天达到数量高峰,施氮肥时,绿球藻形成优势种群,施磷肥时固氮藻类形成优势种群。

1、施肥对浮游生物有哪些影响?

(l)浮游生物种群和数量与施肥的性质有密切关系。施有机肥时以隐藻、尾毛虫、周毛虫等为优势种群,4天~7天达到数量高峰,施无机肥时以放射硅藻、栅藻、榴弹虫、弹跳虫等为优势种群,2天达到数量高峰,施氮肥时,绿球藻形成优势种群,施磷肥时固氮藻类形成优势种群。

(2)浮游生物种群和数量与施肥量也有密切关系。施肥量较大、水温较高,以绿藻和蓝藻为优势种群;施肥量较小、水温较低,以小型硅藻(如纺锤硅藻、圆盘硅藻)或金藻等为优势种群。

(3)施肥对浮游植物的控制作用主要在初期,以后随着浮游植物种类的增多、密度的增大以及生态环境的复杂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转为营养需求复杂、增长率较低但竞争力强的大型种类(例如鞭毛藻类、蓝藻)。

(4)施传统肥料后,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鲢鱼易消化的浮游植物一般在4天~5天达到数量高峰,鳙鱼易消化的浮游动物在5天~7天达到高峰。

(5)底栖藻类与浮游植物之间在养分和光照上存在着尖锐竞争。如果水绵等大型丝状藻类先增长起来,则养分被吸收,浮游植物就难以增长;反之浮游 植物若大量繁殖,由于透明度降低,底栖藻类也难以滋生。这种情况在早春清塘、施肥后可能出现。早春的水温低,必须选择晴朗、温暖天气,施足基肥或追肥,使 浮游植物抢先繁殖起来。

(6)施肥后浮游动物出现顺序为: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挠足类。因此,在施肥时应掌握好各类浮游动物的数量达到高峰期所需时间,以保证培育的浮游动物在个体大小和数量上及时满足水产动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2、水温对施肥有何影响?

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程度,从而影响它们对肥料的吸收利用。水温较高,水生生物的活力强,新陈代谢旺,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也强,反之亦然。

施肥后,浮游生物达到高峰期的时间也随水温和天气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水温在22℃左右,天气晴朗,适量施肥后2天~3天水色可达到肥水标 准;若施肥后遇到阴雨天气,由于温度降底,光照不足,有机成分的分解和浮游生物的繁殖较慢,有时5天~6天后,水质也不转肥,此时不要轻率地肯定是施肥量 不足而大量施加追肥,待天气晴l天~2天后视水色情况再决定是否施追肥。

3、酸碱度(pH)对施肥有何影响?

在中性和弱碱性水体施肥,能产生最大效果,此时浮游生物繁殖最快且数量最多。

若水体中淤泥过多,水质极度污染,土壤和水呈酸性反应,微生物的生命环境恶化,有机物无机化的进程大大减慢,这样的水体施肥效果不好。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通过施用石灰水调节水体的pH至碱性,等毒性消失后再施肥。

4、溶氧对施肥有哪些影响?

施常用肥和溶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施肥不足,水质较瘦,虽然含氧量较高,但是水产动物的天然饵料不足;施肥过量则易污染水质,造成水中溶氧缺乏。因此,必须掌握适当的施肥量,既要使水质较肥,天然饵料过多,又要使水中溶氧量不致过低而影响水产动物的生存和生长。

施有机肥,特别是未经腐熟发酵,使之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类后再施,可减少施肥后的耗氧,而且其肥效也比较稳定,这是施腐熟有机肥的优点。

施无机肥,由于不经过有机物分解过程,且施肥后浮游植物迅速繁殖,其光合作用能吸收CO2:并释放出02, 从而增加水体的溶氧,这是无机肥的一个优点。但是,施无机肥的水体,经过较长时间后,其水质容易变“老”,对水产动物及其饵料生物极为不利。此外,溶氧充 足,为固氮细菌、纤维索分解细菌和硝化细菌等有益的好气性细菌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提高肥效。而且溶氧高,水产动物摄食、代谢旺盛,生长较快,能获取高 产。

若溶氧不足,水中有害的厌气性细菌大量产生,有机物在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各种有机酸及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同时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而失去营养作用,导致水休的生产力降低。

5、土壤和底质对施肥有什么影响?

不同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酸碱反应以及对肥料的吸收能力均有差异,在决定施肥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首先,土壤必须有很好的保水性,才能保证水体的水位和肥度。砂质土壤由于颗粒大,对肥料的吸收很弱,而且极易渗漏,这种土壤的水体要加速淤泥的形成,以保证水的肥度。

其次,土壤中含有各种无机物,对施肥也有很大影响,如土壤中含有的氮、磷、钾等有效无机盐类,溶解于水后,增加了水的肥度。

再次,土壤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物,经细菌分解变成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类而释放至水中,同样有利于水质变肥。

此外,土壤中含有特殊的有机质,它不但向水中提供营养物质,而且与土壤中的无机矿物胶体一起,对水中的无机物特别是一些营养盐类产生吸附作用,这一点对大水面施肥有很重要的作用。

根据资料显示,磷肥在泥炭土底、黑钙土底以及有少量淤泥的水体中,施肥效果很好,而水体中沉积的大量淤泥,往往成为磷元素的陷阱,大大降低肥效,施磷肥前要注意清淤。

总之,在施肥前,应对水体中的理化条件有详细了解,对不适宜的水域条件进行改良,中和酸性、增加溶氧,是提高肥效的必要举措。 

6、施肥应注意哪些问题?

(1)确定适宜的养殖对象 

对于水体较肥、溶氧较低的水体,应以养殖耐低氧、对腐败毒物抵抗力强、食物链短的负类为主,特别是以腐殖质为食物的鱼类。目前,异育银鲫、彭泽鲫、鲤、鲢、鳙、虾、蟹、蚌、贝等是优选品种。

(2)判断水质肥度 

在施肥前先检查水体肥瘦,通常以水色、水华、油膜以及用化学手段检测来判断水体的肥瘦程度。如果是肥水,可暂不施肥;如果是水华水,则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优势种群的继续发展;如果是瘦水,则要根据相应的水质、土质和环境,适当施肥。

(3)确定施肥量 

根据土壤的结构与特点、水体自身的条件、水质的肥瘦、水的深浅、养鱼的方式及水平、饲养对象决定施肥最。

同一水体同一生长期中总施肥量不宜过高。因此,从放苗开始,就要拟定总施肥量,并根据水中养分或通过水色判断来决定每次施肥量和施肥频率。

(4)确定施肥时间、次数和方法 

总的原则是“少量多次、少施勤施”,充分发挥肥效,避免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施肥的时间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水温15℃以上时,就应先施基肥,要求一次性施足,以后再施追肥。水温20℃~30℃时,浮游植物 在适宜的光照、温度条件下,出现繁殖高峰期,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此时也正是水生动物快速生长的旺季,施肥量要适当增加,主要是增加施追肥的次数,并注意 选择在晴天中午施肥。

施肥次数根据肥料类型、养殖对象、水体条件、水色、营养成分转化时间的长短等决定和调整施肥次数。一般20℃~25℃时,间隔7天~10天;25℃~30℃时,间隔4天~5天。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应掌握肥效的消失时间,及时准确地施追肥,确保肥效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施肥方法,施肥时,先将肥料用水溶化并稀释,均匀施入。施肥原则“少量多次、少施勤施”。通常选择在晴天中午光照强度大时施肥,雨天尽量不施;但夏季如果连续阴雨,水质较瘦时,也得及时施用。

特别注意的有:在混合用磷肥、氮肥时,必须先施磷肥,后施氮肥,次序不能颠倒,也不能同时进行。如果氮、磷肥同时施用,就会产生种有毒、无肥效的偏磷酸,既降低肥效又对水产动物产生毒性。

(5)注意水质调控 

在立体开发、高产高效的综合养殖条件下,为防止因投放大量饲料和养殖密度过大而造成有机质过多、水体缺氧、鱼浮头等,可用微生物制剂改善缺氧状态。 

7、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合施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有机肥或无机肥单独使用,各有优点,如果将二者同时施用或交替施用,可发挥两类肥料的优点,相互弥补缺点。

根据肥料的性质,有些肥料可以混合施用,混合后双方优缺点互补,增进肥效,如无机的过磷酸钙肥料和有机肥料混合施用就是一例;有些肥料则不能混 合施用,如果盲目混合施用,就可能劳力费神,肥效降低甚至毒害鱼类,如磷肥与石灰、草木灰等强碱性物质混合时,则生成了不溶性的磷酸三钙,影响肥效,这类 肥料就不能混合施用。各种肥料是否可以混合施用,主要取决于它们本身的性质。

一般而言,酸性肥料和碱性肥料不宜混合施用;混合后产生气体逸出或产生沉淀而使养分损失的则不宜混合施用;影响双方肥料有效成分稳定性的不宜混合施用;混合后产生有毒物质,如NH3、H2S、HPO3(偏磷酸)等,毒害鱼类,破坏水质的肥料不宜混合使用。 

8、“施肥十忌”有什么含义?

施肥养鱼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由于种种肥料有其优缺点,因此施肥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习,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施肥养鱼的最大效果,切记“施肥十忌”。

(l)忌雨天施肥:

雨天施肥至少有4大弊端:

①天气阴暗光照减弱,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不强,对氮、磷等元素的呼吸能力较差;

②随水流带进的有机质较多,不必急于施肥;

③水量较大,施肥的有效浓度较低,肥效也随之降低;

④溢洪时,肥料流失性大。

(2)忌闷热天气施肥:

天气闷热时,气压较低,水中溶氧较低,施肥后则使水中有机耗氧量增加,极易造成水体因缺氧而浮头;同时,天气闷热时,可能即将有大雨降临,犯了下雨天施肥的大忌。

(3)忌浑水施肥:

水体过分浑浊时,说明水体中粘土、矿粒过多,肥料中部分离子易被粘土粒子吸附、固定、沉淀,迟迟不能释放肥效,造成肥效损失。

(4)忌化肥单施:

施肥的目的是培育水体中的水产动物易消化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经过食物链与能量流动,最终供水产动物摄食。浮游动物吸收营 养是有一定比例的,一般要求氮、磷、钾的有效比例为4:4:2。如果单施某种化肥,肥效的营养元素比较单一,则其他的营养元素就会成为限制因子而制约肥效 的充分发挥。

(5)忌盲目混施:

某些酸性肥料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时,易产生气体挥发或沉淀积于淤泥中而损失肥效;某些无机盐类肥料的部分离子与其他肥料的部 分离子作用会丧失肥效;有些离子被土壤胶粒吸附也会丧失肥效。因此,并不是每种肥料都可以混合使用的。如果因防治疾病、调节水质需施生石灰时,最好等3 天~5天后再施肥,以免使肥效丧失。

(6)忌高温季节施肥:

施肥最适合主养鲢、鳙等肥水性鱼类,根据鲢、鳙的生长规律,施肥的季节宜在每年的5月~10月,水温在22℃~30℃的 晴天中午进行,但并非温度越高越好。因为在7月~8月的高温季节,水体中许多鱼类喜食的浮游生物种群较少,水温超过30℃时应少施肥,水温超过35℃时应 停施肥。

(7)忌固态化肥干施:

干施的肥料呈颗料状,由于其自身的重力因素,肥料在水表层停留时间较短,易沉入水底,被污泥吸附,从而影响肥效。正因为这个原因,许多鱼类专家将淤泥比喻成磷肥的“陷井”。一般在施用固态肥时,采用先溶解后兑水施入为最佳。

(8)忌摄食不旺或暴发疾病时施肥:

在水产动物摄食不旺时施肥,培育的大量浮游生物不能及时地被有效利用,易形成水华,败坏水质。在暴发疾病时,水产动物的抵抗力减弱,易引起中毒死亡。

(9)忌一次施肥过量:

如果过量施用铵态氮肥,会使水体中氨积累过多,造成鱼中毒现象;同时施有机肥过量,则使水体中有机物耗氧量增大,容易造 成缺氧而鱼浮头。所以施肥时,不能图省事,一次将肥料下足,应严格遵循“少量多次、少施勤施”的施肥原则。一般要求3天~5天施追肥1次,使水体中的总氮 有效浓度始终保持在0.3mg/L以上,总磷浓度保持在0.04mg/L~0.05mg/L。

(10)忌施肥后放表层水:

施用不同肥料后,经过一系列的理化反应,3天~5天后才可以转化成浮游生物,4天~7天左右优势种群的数量达到高峰 期,而且浮游生物的种群一般均匀分布在水体表层的lm~2m处。如果施肥后放走表层水,则培育的浮游生物明显受到损失,造成肥效的下降,如果确因农业用水 的需要,则应放底层水。掌握施肥技术在于既要使水质变肥,水产动物易消化的浮游生物的种群和数量多,又要使水中溶氧不致过低,而影响水产动物的生存和生 长。因此,施肥时应掌握科学施肥,注意以上所述“施肥十忌”。 

9、大水面养鱼施肥技术与方法

(l)判断水质肥度

在施肥前先检查水体肥瘦。通常以水色、水华、油膜以及用化学手段检测来判断水体的肥瘦程度。如果是肥水,可暂不施肥;如果是水华水,则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优势种群的继续发展;如果是瘦水,则要根据相应的水质、土质和环境,适当施肥。

(2)确定施肥地点 

大水域中施肥地点的选择十分重要,如果选择不当就不能发挥最佳肥效。应选择阳光充足,水深在3米以内,水温较高,风浪较小,鱼类较多的上游浅水区、沿岸 带及距放水涵闸较远的库湾等地,以减少肥分的流失,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浅处水可以垂直循环,把氧送到底层促使有机物矿化和向水表层转移。若在汛期水 体交换量大的季节应重点在滞水区施肥,防止肥份流失。

(3)掌握好施肥时间 

施肥的时间应根据水中浮游植物对肥料的利用状况及鱼类和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利用状况而定。应选择阳光照射时间长的4~10月,重点放在7~9月。施肥一定要在晴天的上午进行。

施肥的时间与水温和透明度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当水体透明度降到40cm以下,水温上升到20℃以上时开始施基肥,要求一次性施足,以后 再施追肥;如水温低于20℃,应施用低温能起效的肥料;当水温上升到20℃~30℃时,浮游植物在适宜的光照、温度条件下,繁殖期来到,需要大量的能量供 应,此时也正是水生动物快速生长的旺季,施肥量要适当增加,主要是增加施追肥的次数,并注意选择在晴天中午水趋于分层时施肥为宜,这样可延长肥料在表层停 留的时间。

(4)施肥种类 

要做到长效肥与速效肥、营养完全性肥料与单一性肥料相结合。在早春汛期前可增施有机肥,汛期及水温较高的6月~9月多施无机肥或者生物复合肥,前二者兼施 效果较好,后者因为营养较全面可以进行单施。无机肥以肥效快的碳酸氢铵和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和重过磷酸钙为主。有机肥可选用粪肥、绿肥、厩肥、堆肥等,具 体应根据当地肥料来源,经济效益而定。

(5)施肥数量 

年施肥量应根据水质肥瘦,鱼种放养的数量及经济实力而定。一般年施肥量应按计划产量的多少和化肥养鱼系数为2~3的原则合理掌握。

以通过施肥使水中有效氮、有效磷浓度的比例达到(6~7):1为宜,比例不当就会造成浪费。当有效氮浓度低于0.3mg/L时,就应当进行施 肥。一般每亩施碳酸氢铵2.5kg~3.5kg或尿素1.3kg~1.4kg、过磷酸钙2kg~2.5kg,施肥后6天~7天浮游植物量达到高峰。

(6)施肥次数 

根据肥料类型、养殖对象、水体条件、水色、营养成分转化时间的长短等决定和调整施肥次数。在整个施肥季节,每次施肥后,水体透明度应达到:小型水库30~35厘米,中大型水库35~40厘米。

一般情况下,水温20~25℃,8~10天施一次;水温25℃以上,5~7天施一次。具体到月施肥量与次数大体如下:4~5月施全年肥量的 10%,分2~3次施;6月施全年肥量的15%,分3~4次施;7~8月施全年肥量的45%,分6~7次施;9月施全年肥量的20%,分4~5次施;10 月施全年肥量的10%,分3~4次施。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应掌握肥效的消失时间,及时准确地施追肥,确保肥效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7)施肥方法 

化肥和复合肥溶于水后用水泵全湖、库喷撒,在混合用磷肥、氮肥时,必须先施磷肥,后施氮肥,次序不能颠倒,也不能同时进行。如果氮、磷肥同时施用,就会产 生一种有毒、无肥效的偏磷酸,既降低肥效又对水产动物产生毒性。施肥的最佳方法是每次第一天将所投磷肥先捣碎后加水溶化,再在选定的施肥地点遍洒,这样能 使磷肥较长时间保留在水层中,被浮游植物充分利用,增加肥效。第二天,以同样的方法,将所投的氮肥先溶化再遍洒在施肥地点上。

有机肥可采取堆肥和沤肥相结合,最好经腐熟后再泼洒,低温时施堆肥,20℃以上时可全湖沿岸泼洒,其用量和间隔时间视水色、透明度和其他肥料用量而定。另外施肥时最好站在上风口,或者在湖湾、库汊等处施肥较好。

施肥原则“少量多次、少施勤施”。通常选择在晴天中午光照强度大时施肥,雨天尽量不施;但夏季如果连续阴雨,水质较瘦时,也得及时施用。

10、大水面施肥养鱼应注惫哪些问题?

在大水面进行施肥养鱼主要是适用于拦网养鱼,即“半精养”,是介于精养鱼池与大水面粗放养殖之间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以施肥为主,人工投饵为辅。

大水面施肥应注意的要点:

(l)防止缺氧,以免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行脱氮作用,造成氮肥元素的损失增大,并加快有机氮的矿化速度。

(2)投放鱼种与投施化肥的比例要相适应。投施化肥的水面如果鱼种不足,又盲目施肥或施肥量过大,就会造成化肥的浪费;鱼种数量过多或者规格过小,又没按比例投足化肥,就会造成成鱼规格偏小,影响鱼的产量和养殖效益。

(3)施肥只在浅水处不分层的水域中进行,因为浅处水可以垂直循环,把氧送到底层促使有机物矿化和向水表层转移。

(4)施肥时间以午前水趋于分层时为宜,这样肥料可多在水表层停留。水温低的阴雨天或阳光少的天气不宜施肥。

(5)施肥应掌握适量多次,间歇施放。

(6)施肥可根据透明度确定,透明度维持在40cm为佳,这时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可达30mg/L;透明度降到50cm,可施一次追肥。

 (7)施肥间隔应根据每个季节的水温情况来确定。6月~8月,浮游植物在施肥3天~4天后达到高峰,6天~7天恢复到施肥前水平;9月(上半月 平均水温为23℃~25℃,下半月水温为20℃),浮游植物出现高峰期是在施肥后4天~5天,7天~8天恢复到原来水平。从以上情况看,施肥间隔要根据温 度来掌握,天热间隔短,天冷间隔长,以免浪费肥料。

 (8)注意施肥产量的安全问题。多数氮素化肥含铵,即使施用硝态氮肥,在缺氧和富含有机物的水中,也会还原成铵态氮,含氮的有机物分解也产生 氨,氨在水中通常有两种状态,即离子态铵(铵根离子)和非离子态氨(氨气),只有后者才对水生动物构成较大的毒性;铵根离子也有毒,但对水蚤和一些鱼类的 毒性只有氨气的1/50,而非离子态氨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是很大的,轻则使水质老化、动物生长停滞,重则导致水产动物急性氨中毒而发生大量死亡现象。溶氧量 的减少也会使氨气的毒性增强。尿素中的氮是酰胺态氮,一些藻类虽可直接利用尿素,但据研究在有7μg/L铵态氮共存时,藻类利用尿素的能力就受到抑制。只 有待尿素转化为氨氮时才能被利用,这个过程在高温季节需要2天~3天,低温时需7天~10天。此外,只单施有机肥会造成鱼中毒现象。

(9)要严格按照氮、磷1:1的施用量施肥。如果随意增大氮肥的用量,错误理解“肥水养鱼”,不但浪费化肥,增大费用,而且容易使水体中的氮元素增加。施肥水质以pH值在6.5~7.5为好,因为pH接近中性时,肥料中的磷以偏磷酸根离子(HPO42-)、磷酸二氢根离子(H2PO4-)状态溶出,有效性最大,若水体pH过高,可先将磷肥充分溶解,然后泼洒,以减少肥分损失。当水体pH值超过8.3时,仍对其施用氮肥,就容易使其放出大量的氨,致使水中分子态氨的浓度增加,对浮游生物和鱼类都有较强的毒性。

(10)投施化肥时切忌将整车、整袋的化肥不经溶化直接倒入水中,而且一定要坚持先溶解磷肥再溶解氮肥的原则,以免产生有毒物质,致使鱼类死亡。投施化肥应尽量避开蓄洪、泄洪和灌溉高峰期,如确需放水应尽量开底涵,减少“肥”水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