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虾的培藻管理
如果问养虾的成功有90%归功于定期的测水,那么剩下的10%应归功于什么?有人说定量投喂;也有人说定期抗应激;更有人说定期消毒………从一些养虾成功案例中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定期培藻(也称水质调控)。于是有人把10%归功于定期培藻。
养虾一直讲究菌藻平衡。实际上,菌藻不平衡时,该如何快速平衡呢?这种事情就要看天是否给机会了?天气好时培藻容易多了。菌藻平衡的好处就是缓解对虾的应激反应。有些养户眼见较好的水质本能地出现一种“望穿秋水"的感受;有些养户眼见较好的虾色本能地出现一种“安于现状”的感受……当养虾的成功率低下时,就本能地出现一种“怨天尤人”的感受。
养户对定期培藻的管理,应该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去执行,不能以“盲人摸象”式去应付。显微镜可以看到藻相和杂质,当杂质过多,水质自然不好,藻类生长也不好。当对虾摄食了有毒有害的杂质后容易发生肠炎,多见慢性肠炎的对虾,生长速度也慢下来。这种积累性中毒,在中后期是常见的,往往要养户勤改底、勤解毒,以此减少毒害物质进入对虾体内。然而关键的预防还是勤检测水质为主,及时根据相关指标(如重金属含量过高等)调整改底药物或解毒药物的用药量和间隔时间。因此,定期培藻,就要提前解好毒或改好底。
培藻有必要限制其生长量。要知道藻是培了起来了,如果其繁殖和生长速度过快了,尤其是单一藻类(多指绿藻类),仿佛这类藻见到阳光就是“绿得慌",夸张一点说就是能有机会把虾塘变了“浮游植物园",而失去生物的多样性。因为这样不利于放苗和对虾转肝(多指pH值高),某些养户便设法清水放苗了。
培藻二字与发酵二字原本不相提并论的。如今养虾的模式都需要发酵的技术。要实现水质中的浮游生态之间(指浮游动丶植物)的"共赢“,就得培藻兼内服或外泼发酵的料。通常见一些水质清瘦或底泥少的虾塘,一遇到成分复杂的肥料,因其肥效变化大,不易掌握准确用量。这些肥料配合发酵料应用后,可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如分解慢、耗氧多、易污染、肥效迟等麻烦)。
培藻的目的明确了,就得控制pH值。有些养户认为pH值过高与人为因素分不开。如泼生石灰的量超标了、又如选择了高碱的土质塘等等。因此,养虾的培藻有必要知道土质状况。有些土质无论怎么培藻,都是浪费肥料的(多指带负电荷的土壤胶粒)。尤其在水质混浊时,应避免铵态氮肥应用(铵离子带正电荷)。
培藻离不开氮肥。毕竟氮为植物体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增强其光合作用的能力。不适当的应用氮肥也有机会引起对虾中毒,某些养户常说放苗后成活率低下,这可考虑用的氮肥(指早期用过碳铵)是否与生石灰同用?某些养户常说肥水后亚盐居高不下,这可考虑用的氮肥(指铵态氮肥经硝化作用,转化硝态氮)是否不当?
培藻离不开磷肥。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它。更重要的还是促进氮的循环。有时候是见有些虾塘的水质混浊问题(除因虾的密度大引起水质混浊外)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这可考虑是否缺磷?尤其中后期时,总是"浊度过大"(如伸手掌下去已不见五指)。
好水养好虾,只是一方面,最大头的还是好营养养好虾。在相关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到:放苗后(指前期20天内)强调培藻,或放苗前(指未放苗10天内)强调培浮游生物(多指轮虫)这两者都让对虾(指苗期)获得更好的天然开口饵料时,个体不仅长得快,而且长得好(指苗的质量大大提升)。因此,对虾前期的重点管理措施,主要看如何掌握好培藻的时间?因为培养出来的浮游生物,正适合苗的需要。由于天气原因导致或个人管理水平如实现不了养户心中所想(主要还是怕pH值过高),就该另当别论。
凡符合虾苗的需求,养户都做好两手准备。毕竟在高密度时有些养户坚持“以快打慢”,这种养虾模式在某些地方还是屡试屡胜的,与其让苗去等天然的饵料(这里指培浮游动物需要4~7天才达高峰),不如直接投喂近似天然饵料的开口料了。
藻类好不能表现为“昙花一现”,要体现藻类细胞较好的代谢水平。有些藻类不稳定,究极是天气原因导致;有些藻类易倒,究极是营养物质原因导致……只要水质的菌相、藻相平衡了,养虾才是安全的。这时候,碳肥的补充在养虾的中后期就十分重要了(指能够维持氮磷的平衡,有助藻类稳定)。至于碳肥可分有机碳(如红糖)和无机碳(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由于高密度养虾在中后期往往碳不足,特别是小分子的碳源。养户在这期间更需要较多的小分子碳源来稳定水质。
培藻管理主要看养户个人的目的性。如天气预报,未来两天内有大雨。养户必须通过迅速肥水,减缓对虾的应激。有些迅速肥水(多见无机肥)的产品,可以让养户今天培了藻,明天就可以见到明显效果。这时候就该了解肥水带来的利弊,肥水前后的对比,以及检查溶氧。毕竟肥水算是一种水质突变,也该注意对虾的体色情形,必要时抗应激。
为了摆脱应付式的肥水,就得在平时注重肥水的管理。只稳定的水质才有利于对抗不良天气,也有利于抗应激。这就要养户看水施肥,少量多次,而不是“临急抱佛脚”。养户只要虾塘的水质达到养户心目中的水质要求就够了。有时候某些养户认为养虾难度变大了,就不该死守往日那一套方法,也该尝试走走捷径。只是捷径需要更大的成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