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肠炎如何防控
鱼类肠炎病是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鱼病,从鱼种到成鱼均可患病,尤其是草鱼、鲫鱼等吃食性鱼类最易得的病。
其中,淡水鱼肠炎病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25℃~30℃是流行的高峰期。经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淡水鱼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一、肠炎的发病症状:
1、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甚至不吃食;
2、全身鳞片疏松并竖起,基部发红,腹部两侧肿胀;
3、患病的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轻轻挤压腹部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解剖可见肠道发炎,肠道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粘液,内壁糜烂;
4、在发病的初期,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道没有食物。
5、发病的后期,可以看到肠道、食道、胃呈红色,内脏器官不正常,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粘液,血脓充塞肠道。感染率与死亡率很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肠道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草鱼出血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性肠炎病的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渗出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二、病因分类:
1、肠内寄生虫引起的肠炎:
此类肠炎通常难以和肠内寄生虫区分开来。眼睛,体色,神态,与肠内寄生虫几乎相同。只能从食欲和粪便来区分,肠内寄生虫的鱼食欲不减,肠炎多数厌食或拒食。肠内寄生虫的粪便通常是空心或分段的白便,肠炎的鱼很少有便,或是脓样白便。
2、消化不良引起的肠炎:
此类肠炎的鱼表现为厌食或拒食。神态呆滞,有时伴有体色变暗或发黑。大多时间表现出离群,面壁状态。粪便多数为散便,或脓样白便。
3、水质变化过大引起的肠炎:
此类肠炎鱼的表现是体色发黑。缩鳍。聚堆。粪便表现多为拖便,最长可达10公分左右。
4、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
此类肠炎鱼表现除了发黑,缩鳍和聚堆外,最大的特征是腹涨,是肠炎中最容易死鱼的。粪便多为脓样白便,也有拖便的。
三、预防肠炎的原理:
1、优质饵料,定质定量投喂:优质的饵料,对肠道粘膜的刺激相对较少,定质定量可以减少肠道的过渡扩张,更利于肠道保持完整的,减少有害菌穿过物理屏障的可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2、肠道内定殖有益菌群:肠炎是否发生跟肠道内有害菌与有益菌数量比例高低密不可分,要避免肠炎发生,需要有益菌定殖,且数量一定要占据绝对优势,可以补充适当的有益菌;
3、保持外界微环境健康,定期做好水环境的护理,要想保持鱼体外水体微环境的健康,减少有害菌的滋生与补充有益菌的数量同样重要,先达到这个结果,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抑制底层细菌,不定期使用消毒剂杀灭有害菌。
四、如何改善和保持肠道健康?
肠道在水产动物中的作用有很多,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肠道的消化吸收作用。只有消化吸收好了,鱼的健康得到了保证,成活率也就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自然也就提高了。
1、抗生素法:
出现肠炎的水生动物,肠道内有害菌数量较多,可以使用恩诺沙星等一类抗生素杀灭肠道一部分菌,减少有害菌在肠道的繁殖。同时可以减少水生动物本身抵抗有害菌的压力,降低免疫应答反应,也可以快速减少有害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抗生素法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增加细菌耐药性、杀死有害菌也杀死肠道有益菌、药物残留、降低水生动物免疫机能等。特别是现在全国提倡“全面禁抗”的大要求下,饲料中已禁止投放抗生素。只有在养殖过程出现肠炎等病害时适量使用,并严格遵守商品鱼休药期的相关管理规定。
2、微生态制剂调控法:
利用有益菌调控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添加可以促进宿主动物健康的有益菌或促进有益菌繁殖的物质,调控肠道菌群结构。
水产动物肠道健康主要是肠道微生物结构决定,定期补充有兼性厌氧有益菌能促进最里层菌成为优势菌,护肠最重要的工作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使用微生态制剂定期拌料投喂,可有效促进水产动物的肠道菌群平衡,保护肠道健康。
3、中草药法:
中草药有很多重要的作用,比如其含有的生物碱、多糖、有机酸等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多糖、寡糖、有机酸等还可以直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如安桂水产的草本功能性饲料,使用全面、配伍适合的中草药配方,从而保证水产动物的肠道健康。
4、添加酸化剂法:
酸化剂可以起到诱食作用,降低肠道pH值提升消化酶活性,促进肠道微量元素的吸收,改变肠道内酸碱环境更有利于乳酸菌的生长。
肠绒生由葡聚糖、甘露寡糖、核苷酸、维生素和甘草组成,对肠道修复再生、排毒解毒和诱食效果突出,同时也能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可在任何时期(发病期、生长期、恢复期等等)都能拌料内服,10~30g本产品拌1kg饲料。
只有水产动物肠道健康了,才能最大限度地消化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吃最少的料,取得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