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白便病,病因找到了!EHP+弧菌成为重中重!
该研究描述了在实验条件下,当虾同时感染EHP和副溶血性弧菌时,是否促进白便综合征的发展。
一、对虾发病和微生物的关系
在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微生物群落在虾消化系统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直接影响虾的生长速度、消化率和免疫力。当肠道有害细菌密度高时,它们会破坏这些器官内的原生微生物群,影响虾吸收营养的能力,使虾更容易被疾病感染。此外,对虾之间的同类相食,有助于这类细菌增加入侵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了解EHP(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和白便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可能导致白便综合征的病原体,研究小组进行了实验,以澄清这一点。
二、研究材料和准备工作
为准备实验,研究小组从出现白便综合症的商业池塘的南美白对虾种群中,抽取感染50尾感染EHP的虾,将50尾无病虾 (SPF) 共培养60天。在上述期间之后,研究小组使用PCR和组织病理学重新检查了感染EHP的虾的数量。
从感染白便综合征的虾的肝胰管中分离出副溶血弧菌
微生物浸入挑战是一种感染方法,其中研究对象通过水生环境暴露于病原体。首先,准备一定浓度的细菌。然后将对象置于含有细菌的水中一段时间。通过这种方法,研究团队将一组无病虾(SPF)和一组感染EHP的虾,放置到含有弧菌的环境中,在实验室环境中产生白便综合症。
实验的布局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1、SPF+阴性对照组,虾获得85.7%存活率,白便的感染率为21.4%。
2、SPF+副溶血弧菌组,虾获得85.7%存活率,白便的感染率为27.6%。
3、EHP+阴性对照组,虾获得41.6%存活率,白便的感染率为41.6%。
4、EHP+副溶血性弧菌组,虾获得40%存活率,白便的感染率为40%。
5、SPF+EHP+阳性对照组,虾获得12%存活率,白便的感染率为12%。
6、SPF+EHP+副溶血性弧菌组,虾获得10.1%存活率,白便的感染率为10.1%。
7、SPF+EHP+阳性对照组,虾获得30.8%存活率,白便的感染率为30.8%。
8、SPF+副溶血性弧菌,虾获得40.7%存活率,白便的感染率为40.7%。
(注:SPF为无病虾,阴性对照组为没有存在弧菌+白便的环境,阳性对照组为已经存在白便的环境。)
通过研究期间的观察发现,感染EHP和副溶血性弧菌的虾出现白便综合征,是由于微孢子虫和一种细菌菌株(特别是副溶血性弧菌)对肝胰腺的协同作用。在虾感染EHP的早期阶段,白便综合征的表现包括肝管中的高脂质含量。然而,此时的虾并没有出现炎症等明显的细胞免疫反应。一段时间后,肝胰管中感染EHP的上皮细胞,会脱落并形成受损的器官,使细菌有机会感染和发展疾病。
在实验室条件下感染白便综合症的虾。
三、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只有感染了EHP的虾,然后暴露于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环境中,才会出现白便综合症的迹象。此外,泰国的多项研究也显示白便综合症与弧菌群之间存在关联。具体而言,正常虾的弧菌群数量为1.8×10 7 CFU(菌落形成单位)/g。在感染白便综合征的虾中,弧菌群数量为6.1×10 7 CFU/g。除了副溶血性弧之外,还发现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也能导致虾感染白便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