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是怎么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一道寻常菜的

分类:
水产篇
2022/12/05 09:30
浏览量
【摘要】:

我们的饮食生活中,曾经“一鱼难求”,从前学习《鱼我所欲也》时,看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大家会不会纳闷,鱼我们天天吃,可熊掌连见都没见过,它俩为啥会放一起比较?其实,古代鱼肉是王公贵族才能日常消费的。而现在,感谢水产养殖专家们大半个世纪的努力,我们中国人已经实现了“吃鱼自由”。今天我们来聊聊,鱼是怎么成为餐桌上的一道寻常菜的。

我们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鱼都属于鲤科,就是所谓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除此之外,还有鲫鱼、武昌鱼(也就是鳊鱼)以及鲤鱼。

据记载,早在殷商末期至西周初期,那时候的人就已经开始养鲤鱼了。春秋时代著名的“商圣”范蠢也曾主张发展池塘养鲤,作为古代养鱼祖师爷级别的人物,还把自己的养鱼经验写成了《养鱼经》,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养鱼著作。范蠡的这套养鱼经验为后世奠定了养鱼基础。后来人们依此不断实践和改进,到了汉代,池塘养鲤已在商贾之间盛行。

不过到了唐代,“鲤”因为冲撞国姓“李”,朝廷下令禁止鲤鱼的捕捞、养殖和售卖。人们只能寻找替代品,从江中捕捞其他鱼苗放到池塘中去试养,慢慢地就选出了鲤科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主养种类,这几类鱼都拥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四大家鱼相对来说也更具经济效应。一方面,是养殖成本低。像草鱼,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水草为食;青鱼则一般吃螺蛳、蚌壳;而鲢鱼和鳙鱼,则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而且,人们在养殖过程中逐渐发现,这几类鱼分布在水中的不同层,草鱼和青鱼生活在中下层,鲢鱼和鳙鱼生活在中上层。所以能将这四类鱼混养,既能实现鱼类资源之间的依存互补,又能净化水质,一举多得。二来,这些鱼的养殖周期相对也较短,一般都在两三年之间。

不过,虽然我们养殖鱼类的历史很悠久,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并没有实现鱼类养殖的市场化和规模化,百姓们要是想吃鱼,还是得靠自己去河里捞。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保鲜技术匮乏,所以“吃鱼”这件事情无法在大范围内惠及平民。

建国初期,我们开始发展以“四大家鱼”为代表的水产养殖业。而我们水产养殖行业的开拓者,就是四大家鱼人工养殖之父钟麟老先生。他用了近20年攻克了四大家鱼人工养殖的难关,正式结束了淡水养殖鱼苗世代依赖打捞的历史,也奠定了我们可以市场化养殖家鱼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刘筠院士等一众科学家的努力,才让这些鱼能够规模化地批量生产,它们才有机会走上我们每一个人的餐桌。

如今餐桌上随处可见的鲜鱼,经过了无数前人的探索、科学家的努力,才从旧时王谢堂前燕,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感谢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