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在水体表层出现缓游、漫游、群游等异常活动怎么办?

分类:
水产篇
2022/12/05 09:49
浏览量
【摘要】:

对虾游塘,是指对虾在水体表层出现缓游、漫游、群游等异常活动的一种现象。

由于游塘往往伴随有对虾的死亡,不少养殖者把它作为一种病害处理,使用了各种药物,但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 1 )环境因子突变引起对虾应激性游塘

当养殖环境因自然条件突然改变时,如高温、  寒潮、  暴雨、暴风、台风过后,会造成虾池水环境中理化因子发生骤然变化

(如溶氧、水温、PH值、总碱度、水质分层等突变),池底污泥泛起,氨氮、硫化氢等毒害因子含量增大。

池内藻类大量死亡池水突然变清 ,或虾塘浮游生物组成发生变化(即 “转水”水质恶化,从而引起对虾游塘。

对策:

①提高虾池水位;

②全池泼洒果酸有机酸进行解毒,降解水体有毒成分,增加水体缓冲力和透氧性。泼洒应激VC应激灵,免疫多糖等抗应激产品, 增强对虾的抗应激能力;

③如遇到藻相变动,全池泼洒"高效EM”,以改善并稳定水体的藻相和菌相。

(2 )缺氧性游塘

在养殖过程中,当水体的溶氧不足时,对虾就会成群结队浮游到溶氧较多的水面呼吸氧气,此种现象为缺氧游塘,即“浮头”。

对策:

如果对虾浮头游塘,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抢救。

①打开增氧机增氧;

②抛撒化学增氧剂,如”长效增氧片,急救氧2-3亩/包 ”等;

③向池内灌注新鲜水或用喷灌机喷水增氧。

(3 )水质恶化引起的游塘

如氨氮、  亚硝酸盐或重金属元素等有害物含量超标,引起对虾游塘甚至死亡。

对策:

适时换水,同时结合使用”碧水源3-4亩/瓶”和“乳酸菌1L 2亩/瓶"  或"EM菌液8- 10亩/桶”等水质改良剂。

降低有害物质含量;如果亚硝酸盐超标严重,对虾表现中毒症状,还应泼洒食盐或甘草液来解毒。

(4 ) PH不适引起的游塘

PH值低于6.5时,会减少对虾血液载氧能力,造成类似水体缺氧出现的游塘现象; PH值大于10时,对虾鳃组织遭受破坏,导致对虾游塘窒息。

对策:当水质偏酸时,及时使用生石灰处理;当水质偏碱时,可通过加换新水或向水体提供一些碳水化合物来调节,如使用有机酸或者em菌种等均匀泼洒。

( 5 )底质恶化引起的游塘

此种游塘无明显的规律性,既有群游也有散游,在池面或水中都可能存在,严重时会引起对虾大量死亡。

对策:

①使用底质改良剂过硫酸氢钾,复合芽孢等,氧化并分解底部有害物质;

②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  "复合芽孢杆菌4-5亩/袋”、  ”丁酸梭菌4-5亩/袋”、等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

(6)营养性游塘

由于水体饵料生物匮乏或投料不够而导致对虾摄食不足,饥饿引起的游塘

此类游池现象具有明显的群游性,沿池边绕池环游,检查对虾肠内食物缺乏,机体没有出现病变。当往塘边投些饵料时,即有许多虾摄食。

对策:

①养殖过程中适时向水体施用高效氨基酸类肥水膏,同时补充em菌,以丰富水体的生物饵料;

②应根据对虾的个体大小、天气变化情况、水质和底质条件、对虾健康状况、生理状况、对虾实际摄食量等因素进行灵活的调整,做到合理投喂;

③当出现饥饿游塘,应增加投喂量,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或者乳酸菌拌料等调节肠胃。

(7)疾病引起的游塘

这是虾病大量发生的前兆,应紧密观察,仔细检查病虾、确诊后对症下药,以免形成较大危害。

对策:

①定期使用抑制弧菌的产品抑制病原滋生。

②定期使用乳酸菌拌料,调节虾肠道,用em菌调节水质 等微生物制剂保持池塘的微生态平衡与稳定。

(8)生理性游塘

这种游塘不很强烈,具有一定的周期和习惯性,同时会出现脱壳现象。此类游塘属于生理性游塘,一般无害 ,但正处于脱壳期,应防止因溶氧不足引起对虾发病。

对策:全池泼洒使用vc免疫多糖,定期补充钙质产品 ,防治脱壳不遂 ,同时配合使用金维康,多维等营养提升免疫类产品保障对虾同步顺利脱壳,促进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