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高温防控

分类:
水产篇
2023/08/07 17:21
浏览量
【摘要】:

7-9月不仅是对虾快速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殖问题频发的高峰期。白天时分,光照强度大,水体温度高,藻类生长旺盛,氧气充足。进入夜间后,各类生物耗氧高,水体底质差,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再加上不定时出现的暴雨、台风天气,极易使水体出现温跃层、氧跃层等分层,导致池塘水体出现底热、缺氧、倒藻、氨氮亚盐偏高,虾体应激、肠炎白便等诸多问题......为了虾塘能够安全度过高温期,我们针对高温期常见水质及体质问题,给出一些防控措施,希望能给养殖朋友带来一些帮助,尽可能的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成功率。


高温常见虾塘问题

01底热、缺氧(温跃层、氧跃层引起)

高温季节,阳光直射水面,上层水体温度高于下层水体。温度的差异为上下层水体的混合增加了阻力,从而形成了“温跃层”。此时上层水体的氧气无法快速传输到下层(上下层水体溶氧不同,出现“氧跃层”),而下层的营养盐也不能及时补充到水体上层,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水体底层有机物质大量累积,厌氧菌大量繁殖后发酵产生热量,如同沼气池一般,俗称“底热”。由于温度越高,溶氧越低,底热会不断加剧氧气的消耗,造成底层缺氧,引起“虾跳”或“缺氧浮头”。

02开增氧机后泡沫增多
进入高温期后,很多虾塘会出现开增氧机泡沫增多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存在两种情况

第一种:早上出现,泡沫颜色偏黄,触摸黏腻,有腥味。一般由水质老化、溶氧低、菌藻失衡,有机质分解不完全引起。第二种:晴天中午出现,泡沫颜色偏白,不黏腻、无腥味。一般由藻类光合作用强,产氧高,氧气过饱和而引起。

03倒藻、蓝藻

当出现台风、暴雨天气时,水体的温度、气压、溶氧、pH值会随着天气突变而骤变,导致藻类适宜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当一些藻类无法适应环境突变而大量死亡时,则会引起倒藻。当水体营养结构改变导致有益藻衰败后,那些对生活环境及营养需求不高的有害藻,如蓝藻就会大量繁殖。

04底质污染加剧

随着温度的升高,虾体生长速度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摄食量也不断增加,此时往往易投饵过多,剩余饵料和粪便沉积底部,沉积物分解形成大量有机物质,底部溶氧不足时,不易被分解利用,因此导致污染加剧,底质恶化。

05氨氮、亚硝酸盐超标

当藻类旺盛时,能够吸收利用一部分有机氮,减少养殖水体中氮的积累。而当藻类大量死亡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氨化反应生成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游离氨通过硝化反应先被氧化成亚硝酸,再进一步被氧化成硝酸。但是当溶氧不足时,第二步的硝化反应就会受阻难以进行,最终导致亚硝酸根离子大量积累,同时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形成氨氮。

06虾应激、蜕壳不遂

1、热应激、缺氧应激:对虾日常底栖,水体出现底热耗氧后,虾体易因水温变化及缺氧出现应激。2、加水应激:当引入的外源水与池塘水体差别较大,且一次性加水量过大或赶上蜕壳期虾体免疫力降低时,就容易造成对虾应激反应。当以上水体环境发生突变时,虾体应激蜕壳后钙磷转化受阻就会出现蜕壳不遂。

07吃料慢、肠道问题

高温时期,大量的死藻、残饵和粪便积累到养殖水体的底部,为弧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供应,使虾体得病的机率大大提高。当虾体肝胰腺受损、肠道菌群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再加上底部环境差、耗氧多,虾体摄食能力、消化能力及免疫能力停滞后,就会出现常见的吃料慢、不吃料,空肠空胃、肝胰腺组织病变及肠道黏膜脱落等肠炎白便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