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分类:
水产篇
2024/01/08 10:06
浏览量
【摘要】:

下长镇位于江安、长宁、三江新区两县一区结合部,辖10个村1个社区,全镇区域面积54.6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人。下长镇稻虾产业园位于场镇北侧,距江安县城5公里、三江新区10公里,S440省道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园区总面积3000亩,其中示范区面积1500亩,以下长镇九洞桥稻虾养殖基地为核心,计划打造为集优质水稻种植、龙虾养殖、深加工、销售以及品虾、钓虾一体的龙虾主题农业示范区。

一、稻虾综合种养发展现状

(一)种养基地初具规模。下长镇大田村、新宁村区域以浅丘地貌为主,有大面积的夏湿田可恢复成冬水田,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供稻虾生态种养。灌溉用水主要依靠长江、淯江,水源充足,调水取水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染,可高灌低排,为小龙虾养殖提供较好的水生态环境。目前通过改造稻田已建成稻虾生态种养示范区1500亩,栽种桃树2000株,初步建成一个花园式的养殖基地。

(二)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下长镇把“稻虾共作”作为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推进。今年以来,修建沟渠2000米、引水管1000米保证示范区供排水,修建农业生产便道2000米、机耕道1000米、交通环线道路硬化3.2公里从而搭建起一三产业互动平台。

(三)经营模式科学合理。下长镇围绕“稻虾共作”,积极探索出一条规模发展稻虾共生新路。一是产业园土地由村集体统一流转、统一打造,采用转包给新型经营主体或农户经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共流转稻田1500余亩,带动200余户农户从事稻虾养殖。二是采取“农户种粮、业主养虾”经营模式,既确保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又多获得一份地租,养殖户获得养虾收益,同时解决当地160余名群众就业,增加了土地综合收益。三是引入江安华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统一提供技术服务、虾苗、饲料、药物、销售等条件支持,依托产业园辐射周边区域参与稻虾产业链建设,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四)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下长镇“稻虾共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取得明显经济效益。一是产量高。产业园内原一般稻田亩产500公斤水稻,在混养殖小龙虾以后,水稻亩产量能达到400-450公斤,龙虾养殖亩产量能达到400斤,产量明显提升。二是收益高。目前龙虾平均市价为25元一斤,通过“稻虾共作”模式每亩可产生收益10000元,由于该模式还能在种养殖过程中实现清洁生产,有效降低养殖成本,促使每亩综合经济效益增值达5000元,亩产效益有效提升。

二、稻虾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产品链条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下长镇“稻虾共作”模式主要还停留在养殖和粗加工层面,缺乏专业的精加工企业对稻虾产品进行升级打造,在生产体系、技术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的创新性思考和特色化探索不足,产出产品单一,附加值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产业配套薄弱,发展动力不足。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下长镇稻虾生态种养示范区刚刚建成,基础配套设施在整个产业基地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仍有部分稻田与示范区建设标准不统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二是技术人员不足。“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在全镇仍处于普及阶段,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不多,部分小养殖户和新加入的养殖户容易出现生产管理跟不上、技术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导致最终总体效益不理想。 

(三)产区融合不足,品牌建设不优。一是产业融合不成熟。下长镇稻虾养殖与相关的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电商、冷链物流、农事体验等利益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在促进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二是稻虾品牌未形成。下长镇相关虾产品和虾稻米产品缺乏统一策划、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和统一宣传,导致尚无一个有影响力的稻虾品牌,品牌创建工作进展缓慢。 

三、稻虾发展对策与思考

稻虾综合种养是一种生态高效立体农业生产模式,能有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借鉴成功经验,结合下长镇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用好三种办法,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一是对上抓牢“政策扶持”。积极争取中省市县在规划用地、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三产融合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合理规划下长镇新宁村2023年“万亩稻虾”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和大田村2023年“万亩稻虾”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为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是对外做好“招商引资”。加大吸引外部投资力度,优化已有资源配置,争取再引进先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发掘小龙虾和虾稻米高级加工技术,拓宽产业链,使得稻虾产业基地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整合体系。三是对内做好“发展规划”。结合江安县“1+7”稻虾基地建设任务,依托下长镇区位优势,统筹全镇稻虾产业区域布局、项目资金和要素资源,在现有规模基础继续向基地周边村进行辐射带动,争取在2024年6月以前新增示范带动稻虾种养基地1000亩,整体集中连片达到2500亩,实现稻虾总产量500吨,促“强规划、强资源、强布局、强开发”的产业格局形成,坚决扛起“早虾”产业大旗。

(二)打牢三个基础,筑好产业发展支撑点。一是打牢“基地建设”这个关键点。结合稻虾产业示范园项目,购置配齐应急抽水设备、防逃设施、监控设备、发电机等,强化对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大力推进在新宁村、大田村改造稻虾田500亩计划,新建生产便道6500平方米,新建3.5米宽产业道路4000平方米,固化、修缮排灌渠2000米,逐步改善田型不规整、渠系不完善、水源缺乏、田块蓄水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二是练好“主体培育”这个基本本领。立足合下长镇实际,积极对上争取政策扶持资金、聘请虾稻产业相关专家和学者提供技术服务、引进稻虾共作科学养殖管理方式方法等,提高经营主体生产技术和田间管理水平,推进以江安县华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首的本土稻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2023年创收达300万元,利润达40万元,帮助农户每亩收益增加2100元,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持续帮助解决群众就业难题。三是把稳“寻求合作”这个基本方向。以稻虾产业发展为契机,适当恢复冬水田,既增加蓄水量又减少引水人工和种植人工,达到解决用水困难问题、节约农民生产成本目的;建立稻虾养殖专业合作联社,统筹分散经营的养殖户,构建“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村集体、企业和农户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良性循环,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校企合作补足技术短板,加大与各商超联系以拓宽稻虾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推动下长镇稻虾产业做大做强。

(三)突出一种能力,答好产业融合考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打造是未来稻虾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出路,我们要以打造本土稻虾品牌为目标,实现标准化生产。一是要确保品牌质量。首先要确保品质,稻虾养殖基地要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保证质量过关。着力进行下长镇绿色小龙虾和生态虾稻米品牌研发,并及时到工商部门对自主品牌进行注册商标,以品牌经营的方式提升市场上占有率和竞争力。二是扩大品牌宣传。突出稻虾共作中虾和稻米产品特色和优势,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大众媒体和自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拓宽产品营销渠道。三是创新品牌理念。借力“稻虾共养”新型种养模式,深度挖掘旅游资源,聚力打造“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建设以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耕文化为底蕴的“钓虾、喂虾、品虾”休闲旅游项目,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持续壮大镇域经济,答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