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虾池“补充有益菌”

分类:
技术交流
2020/04/23 20:56
浏览量
【摘要】:

   养虾需要做好放苗前的准备,一旦抗应激的措施不到位,虾苗就有可能“巡游”,最后因“应激”而降低了成活率。对虾与抗应激几乎是“形影不离”的。有些养户在一造虾(60天)当中,抗应激占了一半时间(平均每隔2天进行一次)。这种抗应激方法主要以投喂发酵菌(菌乐宝)为主。
   在养户的操作中,应用某发酵菌后,总会带来利与弊。然而过度的小心就变成了犯错。在抑制有害菌的角度看来,应用有益活菌就该好好利用其“效价”,活菌的生命只是随着时间流逝便逐渐衰败,当水质越来越老化,其本能受到限制也逐渐退化乃至消失。
   在对虾养殖的前期,此阶段(放养后~4O天前)的水质,在应用发酵菌(EM菌母)后容易让对虾代谢变得舒畅些(原理是发酵菌会调节对虾肠道菌群)。
   从对虾的粪便可以看到,发酵菌的“功能”纯粹让虾的代谢正常化,而且能预防肠炎。投喂含发酵菌的料,有必要随水质的变化而变化。到了养殖中期(放养40天后~60天),由于水质的含“杂菌”(指有益或有害菌种)量过于旺盛时,据实践所知投喂含发酵菌的料,其效果会“强差人意”。因此,发酵菌在面对“杂菌丛生”的时候,通过华邦宝典消毒后,再补充发酵菌(强效EM+),间隔时间投喂或泼洒。
   当某些养户在应用发酵菌时,发觉水质变化大(如水质变红或变黑),就得检查之前对虾塘做过的措施。在处理虾塘塘基的杂草时,某些养户选择的方式十分“安全的方案”菌酶双效、青苔分解酶。
  某些养户在用药不当或管理出现疏漏时,底质和水质“携毒”,还让发酵菌造成“失去活性”。造成养虾减产甚至容易发生病害,但药残是养虾的大忌,轻视药残的某些养户,往往在养虾的黄金时间里也走了一条“艰难”的路。当望着虾塘兴叹时,也很无奈。
   在发酵菌的选择上,养户是抱着谨慎的态度。因为一旦选择了,就要用全塘的对虾来体验成果。发酵菌使用不当使对虾的活力变差或闭口不吃料,此时就要停用,从中表明对虾对其不适应。
    要把发酵菌用得“如鱼得水”,至少明白其在虾塘里起到什么主要作用(间接对对虾起抗应激的作用),其次发酵菌的副作用(耗氧)。总不能说菌不耗氧,因为它们也要生长,所以离不开氧份,然而少耗氧也是一种耗氧。所以发酵菌不宜晚上应用(因为晚上溶氧低)。养户作为用户,只能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虽然用法用量及其剂型、颜色、气味、味道等都和实验用菌一模一样,但每张虾塘的环境不一,效果不同。这就证明塘与塘之间存在用法用量的差异性。
   如果养户在某造虾里用了某发酵菌,养出个“高产”来,其也会垂青某发酵菌;如果养户用了某发酵菌在某造虾搞了个“低产”来,往往会抗拒某发酵菌。事实上,“低产”、“高产”都与某发酵菌有直接关联时,据实践所知发酵菌拌料使用的比例量不同,对虾的代谢的差异不同。
   某些养户对发酵菌的作评价时,纯正的发酵菌与半纯正的发酵菌都有区别就是香味的差别了。纯正发酵菌在嗅觉上是“芳香扑鼻”的,半纯正的发酵菌却无法“扑鼻而来”。
   好的发酵菌,一方面保存上要求严格;一方面使用上的要求苛刻。有时候在猛烈的阳光下,发酵菌的效果大打折扣。当发酵菌是养虾的好帮手时,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