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的几种养殖模式介绍
1、【海水净化养殖模式】
①主要特点是:虾池用水经过一条长数公里的引水渠引入虾池,渠内生有大量海藻和水草,海水约经4~5天流入养虾池,途中经过沉淀及生物净化等作用,使游离的白斑病杆状病毒死亡或失去感染能力,从而达到防病之目地。
②池塘标准高,面积5亩左右,水深1.5米左右,正方或长方形,进排水渠分开。
③每池均设有增氧系统,一种是在虾池内对角处设两台吸入式增氧机,既可增氧又可使池水旋转流动,密度大时增加增氧机,使之达到增氧机功率每亩为0.5~0.6千瓦。另一类利用鼓风机向池内充气。
④虾池经过清淤、翻耕、曝晒及冲洗,放苗前应严格消毒。
⑤选用经检测的健壮虾苗,放养不带白斑病杆状病毒虾苗。
⑥使用经过检验之不带病毒鲜活饵料及优质配合饲料。
⑦以增氧改善水质,不大排大灌,日换水量不超过10%。
2、【鱼虾混养防病模式】
过去的养虾业为了提高对虾的成活率,要彻底清除肉食鱼类。近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上述观点是片面的,这些鱼虽然有吃虾的不利一面,但他们首先吃掉的是带病的虾、弱虾及病死的虾,从而起到防止疾病传播的作用。
因此,在当今流行性虾病成为对虾养殖业主要危害时,合理的混养一些肉食性鱼类,具有明显的防病作用。河北秦皇岛地区的河豚和基围虾混养、青岛流亭镇试验场在贮水池内养殖鲈鱼和黑鲷,利用它们吃掉虾池内可能带病毒的虾、小蟹等甲壳动物,起到有效的防病作用。
3、【地膜养殖模式】
地膜养殖模式能有效控制对虾主要病害白斑综合症的暴发流行。
白斑综合症的病原是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宿主范围广,包括养殖对虾、野生海水虾、蟹、桡足类、虾蛄等甲壳动物,但到目前为止,只证明蟹是其保存宿主,可以携带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过冬,蟹不能在地膜中寄居,而在养殖池和养殖区没有蟹类或很少蟹类,也就消除了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的初级传染源,因此地膜养虾模式暴发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的机会很少,因为养殖池不存在老化问题,因而细菌病相对减少,从而保证了对虾的养殖成功率。
地膜可以完全隔绝周围环境对虾池的不良影响,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选择,如果能配合水体处理或适当换水,效果更为理想。
在养殖实践中,具体到某一养殖场,往往同时兼有数种以上各种方式的特点。以上各种养殖模式最显著的差别是对水处理的方式不同,但共同的目的是维护水环境的相对稳定,抑制或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保持虾体健康和快速生长。
对虾养殖的水质标准
养殖过程中为保证对虾正常生长,水质应到达如下标准:
1、盐度:前期2.0-2.5‰ ,中期1.5-20‰ ,后期0.5-1.0‰ 。
2、溶解氧:保持在4mg/L,不低于3mg/L,高密度养殖后期不得低于4mg/L。
3、pH值:在7.8-9之间,不得高于9.2,每日差别不得大于0.5。
4、氨氮:含量在0.6mg/L以下。
5、亚硝酸盐:一般虾池含量超过0.15mg/L时,可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
6、硫化氢:含量在0.05mg/L以下。
7、透明度:30-50厘米,不得大于80厘米,不小于30厘米。
8、重金属离子:汞0.0005mg/L,铜0.01mg/L,铅0.05mg/L,钾0.005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