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甲鱼放苗初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甲鱼养殖日益成熟,以湖南汉寿河南信阳甲鱼最为有名,养殖模式也从之前的粗放型放养发展至现今的集约化养殖模式,甲鱼的生产速度不断增快、产量不断增高,越来越多的新手朋友投入进来,本篇文章介绍甲鱼养殖温室投苗要点,供大家参考。温室甲鱼养殖投苗初期注意事项:
刚孵化的甲鱼苗经过点数、消毒后进入温室养殖池,此时由于甲鱼刚孵化不久,体质较弱,易因外界因素影响产生应激而致病,在前期养殖过程中,水体消毒、内服保健、理化因子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1、疾病预防
投苗药浴阶段,勿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可使用土霉素、复合碘制剂等进行药浴消毒。
在甲鱼养殖头三个月易病发的疾病主要有:白斑、纤毛虫病、腐皮、白点、爱德华氏菌病。平常查棚时须有目的性的对甲鱼进行观察,可分为体表监测、甲鱼活动度监测、摄食量监测。
养殖前期,水体可见度较高,容易引起真菌类疾病的爆发,因此可适当调高养殖水体温度至31℃左右,外泼水质培养基、饲料浆或豆浆降低水体透明度增加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数量级,从而在外部构建甲鱼良好的生存环境,降低发病率。
结合疾病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方针,养殖前期应增强日常预防消毒,泼洒以较为温和的碘制剂为主的消毒剂,尽量少用抗生素类作为外泼药物。
2、内服保健
刚投放的甲鱼苗,肠道系统及本身的免疫体系较差,可以通过内服保健途径进一步加强。
肠道系统可以通过添加微生物制剂及多维,参与构建甲鱼肠道的微生物菌群,使用剂量不可太高,避免引起甲鱼腹泻。日常饲料投喂可以结合维生素C、维生素E、葡萄糖、免疫多糖等营养物质,增强甲鱼自身免疫力。
3、理化因子调控
甲鱼养殖初期,应尽量避免应激反应出现,健全甲鱼消化、免疫系统,创建良好的生存环境:
溶解氧:处于养殖初期1个月以内,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增氧的,最好预制溶氧测试试剂或仪器,以便更好的检测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应保证一天当中水体溶解氧有16个小时的浓度为5mg/L,其余时间为3mg/L。至养殖第2个月时,开始启动外部充氧设施,为养殖水体进行充氧。
pH值:养殖水体pH值最好维持在7.2-8.2之间,为最佳的区间范围。如pH值出现偏差可通过换水或使用微生物制剂或者小苏打、生石灰进行调节。
病害防控:鳖病可分为传染性鳖病、浸袭性鳖病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鳖病三大类:
1、传染性鳖病:
凡由细菌、霉菌或病毒引起的鳖病称为传染性疾病,如红脖子病、腐皮病、白点病、赤斑病、白底板病等等。
2、侵袭性鳖病:
由寄生虫引起的鳖病称为侵袭性鳖病。现已发现鳖的寄生虫有15属15种,包括蛭类、螨类、吸虫类和原生动物等。如累枝虫病、鳖穆蛭病。
3、其他因素引起的鳖病:
由营养失调或水质恶化所引起。如长期投喂和过量投喂含蛋白质高的饲料,养殖水体重金属离子、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超标,造成的肝胆综合症。
甲鱼的大多数病害从表现出轻微症状到死亡,往往要十几天的时间,从个别鳖得病到大批感染、死亡,要经过1月或数月。疾病发生往往是并发性的,如腐皮病和赤斑病并发,腐皮病与疖疮病并发等等。而且在5~9月份,病菌繁殖快,发病率最高,因此应根据甲鱼的不同生长阶段各个阶段易爆发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1、幼小甲鱼对温度差的敏感性较强,温度差过大会引起甲鱼内分泌失调从而引发白点病或白斑病,因此在甲鱼前期养殖时应保持恒定的池塘水温。
2、处于幼龄阶段的稚鳖由于表皮及皮肤较薄弱,极易感染纤毛虫,如果其处于透明度过高、水温过高的水体中或放养密度过大时常互相撕咬,继而导致纤毛虫入侵,因此应特别注意甲鱼的体表特征,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同时调控好水质,使水温稳定在31℃左右,并调节合理的放养密度。
3、在幼、成鳖阶段,由于投喂量增大,单位水体生物量扩大,水体恶化速度较快,因此,该阶段应着重注意水体的消毒与维护,可定期对水体进行排污、消毒,每隔十天泼洒一次微生物制剂。
4、在不同的季节,由于气温和水温的影响,会促进一些特定病原菌的滋生,因此在不同的季节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特定疾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