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诊断之三看三查
我们在防治鱼病时,首先要对鱼病做出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主要靠对鱼体的检查。检查病鱼时,最好捞取濒临死亡而未死的病鱼进行检査,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也要尽可能地选用刚刚死亡且体色未变、尚未腐败的鱼进行检查
鱼类发病的原因很多,归根到底是环境、鱼类及病原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正确诊断鱼病时,还得从以下方面加以综合分析,方能做到对症施治。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鱼病诊断的三看三查,由于篇幅的原因,分为上下两篇,此为上篇。
一、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两大"因素:
(一)、外界因素: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环境和人为三大因素。
1、生物因素: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病原体和敌害生物等。
2、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底质和淤泥、光照、水温、溶解氧、 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
3、人为因素:养殖设施设计不科学、操作不细致鱼体受伤、 放养密度不恰当、混养比例不恰当、放养患病养殖动物、饲养管理不善、饲料质量差或投喂不当、饲养管理不当等。
(二)内在因素:
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是引发鱼病的内在原因。鱼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内因是关键。
养殖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 在一群(塘)鱼中有鱼生病但仍有一些鱼不发病,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都能影响养殖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天然免疫力的消退和获得性免疫力的减弱均能引起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下降,引发养殖动物患病。
二、鱼病诊断的三看:
1、看鱼的活动情况:
健康的鱼活动比较灵活,常群游于水的中上层。生病的鱼通常离群独游或时游时停,有的尾巴翘出水面,急窜狂游;有的成群停滞水面,长期不下沉,或绕池狂游。
2、看鱼的体色:
健康的鱼体色鲜艳。生病的鱼体色暗淡,有的皮肤出现斑点,有的头部和背部乌黑,有的尾鳍发白。
3、看鱼的吃食情况:
健康的鱼食欲旺盛,投食后很快来吃食,且每天食量正常。生病的鱼食欲明显减退,甚至不吃食。
通过三看,可以初步判定池中的鱼是否已经发病,但要较为准确地判断鱼得了什么病,还要通过对刚死不久或垂死的鱼进行检查后确诊。检查时应着重检查鱼的体表、鳃、肠道。
三、鱼病诊断的三查:
一查病鱼体表:
据一般经验,病鱼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则为赤皮病:
若病鱼鳃盖或鳍基底部充血,表皮充血不明显,表皮发现肌肉呈点状充血或块状淤血则为出血病;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为肠炎病;
尾柄及腹部两侧有火烙样的红斑或表皮腐烂则为打印病;
生有棉絮状的白色物则为水霉病;
体表液多并有小米粒大小,形似臭虫的虫体则为鱼虱病;
体表有白色亮点,离水两小时,亮点消失则为小瓜虫病(白点病);
体表有白色斑点,白点之间有出血或红色斑点则为卵甲藻病;
部分鳞片处发炎红肿,有红点并伴有针状虫体寄生虫则为锚头鳋病;
鱼成群在池水表面或池塘周边狂游,且头部充血呈红色,死亡多且迅速,一般为车轮虫病;
病鱼尾柄表皮发白则为白皮病
病鱼在水中头部或嘴部明显发白,离水后不明显则为白头白嘴病;
鱼下唇突出呈簸箕口状,则是池中时常缺氧浮头引
病鱼眼球突出、脱落、且鳞片松立,一般为池水有毒所致;
鱼体呈弯曲状是池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或有机磷中毒所致。
我们在防治鱼病时,首先要对鱼病做出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主要靠对鱼体的检查。检查病鱼时,最好捞取濒临死亡而未死的病鱼进行检査,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也要尽可能地选用刚刚死亡且体色未变、尚未腐败的鱼进行检查。
鱼类发病的原因很多,归根到底是环境、鱼类及病原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正确诊断鱼病时,还得从以下方面加以综合分析,方能做到对症施治。
二查病鱼鳃瓣:
正常的鳃丝整齐、紧密,呈鲜红色。鳃部检查的重点是鳃丝。打开鱼鳃盖,检查鳃有无异样,首先注意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或变成透明现象;然后用剪刀将鳃盖除去,检查鳃丝是否正常。
1、细菌病: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并有污泥和黏液多是烂鳃病;
鳃丝颜色比正常的鱼较白,并略带红色小点,多为鳃霉病;鳃丝发白呈贫血状,或者是鳃霉病或球虫病;
2、寄生虫病:鳃部分泌有大量的黏液,有时将鳃丝和鳃盖好象粘在了一起,则可能是患有鳃隐鞭虫、鱼波豆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
鳃丝末端挂着像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多是中华鳋病;
鳃部浮肿,鳃盖张开不能闭合,鳃丝呈暗淡色多是指环虫病;
3、其它:鳃丝呈紫红色并伴有大量黏液多为有机氯中毒所致;鳃丝呈紫红色,黏液较少多为经常缺氧浮头所致;
三查内脏:
内脏检查的内容很多,打开病鱼腹部,用剪刀或手术刀将一侧鱼鳞去掉一些,在去鳞处剪开皮肤,剥去一部分皮肤,看皮肤是否变为红色;再从肛门处下剪,一路向上剪至体腔背部,再转向前剪,一直剪至鳃盖后缘,另一路沿腹中线向前剪,至鳃盖后下缘,最后将这一侧皮肤整个去除,露出内脏器官。
先观察腹内是否有腹水,腹水的颜色如何,有无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如鱼怪、线虫、舌状绦虫、长棘吻虫等。然后仔细地将体内各器官用剪刀分开,分别仔细观察各器官有无患病症状。
1、肝胰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变色,是否呈花斑状,是否有白点,是否有脓包或结疖等。
2、胆囊:是否肿大,是否颜色变浅,是否胆汁变稀薄。
3、肾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变色,是否呈花斑状,是否有脓包或结节;
4、脾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变色,是否呈花斑状,是否有出血点,是否有脓包或结节等;
5、心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等。
6、肠道:正常的鱼肠管中充满了食物或粪便,肠壁呈鲜红色。查检肠道从前肠至后肠剪开,分成前、中、后3段进行观察。
细菌病:肠管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红色,肠壁不发炎可能是出血病;充血且发炎,并伴有大量乳黄色黏液多是肠炎病;
寄生虫病:前肠壁增厚,肠道呈白色且前段肿大,肠内壁有许多白色絮状小结节为球虫病或黏孢子虫病;在肠内寄生的较大的寄生虫,如吸虫、绦虫、线虫等都容易被看到。
总之,只有根据三看、三查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再结合发病季节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准确地诊断鱼病,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