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治!
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原指以 莫桑比克 为模式产地的口孵非鲫属鱼类物种:莫桑比克口孵非鲫(学名:Oreochromis mossambicus),现为慈鲷科非鲫属及口孵非鲫属等属数种鱼类的共同俗称;英文里统称为Tilapia。现在它是世界水产业的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且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链球菌病是我国罗非鱼养殖过程中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此文针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致病机理、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作一简介,为广大基层水产工作者和养殖朋友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控提供借鉴。
病原学特征: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亦称GBS(group B Streptococcus),属于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为B群链球菌,革兰氏阳性,呈链状或成对排列的球菌。其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普遍存在于水,动物体表,泌尿生殖道和乳汁中,对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均有致病性,是一种人-兽-鱼共患病病原。无乳链球菌可引起新生儿的败血症、肺炎和脑膜炎,奶牛乳腺炎和鱼的脑膜炎,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也给家畜和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无乳链球菌菌体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2μm,链状或成对排列,在肉汤内对数生长期,常呈成长链排列,无鞭毛,无芽孢,无运动性。无乳链球菌为兼性厌氧菌,过氧化氢酶阴性。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18h-24h后,形成淡灰白色、隆起、闪光的小菌落。大多数无乳链球菌菌株在10℃或45℃或pH9.6的条件下不生长,最适温度为36℃-37℃,最适pH为7.4-7.6。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不良,在血液琼脂培养基,脑心浸液培养基等营养成分较高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能在含40%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不能在6.5%NaCl中生长。
大部分无乳链球菌菌株呈β-溶血,但也有α-或γ-溶血。能水解马尿酸钠,精氨酸,不水解七叶苷,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海藻糖产酸不产气,只在好氧条件下发酵甘油,不发酵木糖、阿拉伯糖、棉子糖、菊糖、甘露醇和山梨醇。
根据细菌表面荚膜多糖抗原不同将无乳链球菌分为Ⅰa、Ⅰb、Ⅱ-Ⅸ 10种血清型。其中血清型Ⅰa、Ⅲ、Ⅴ已被报道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血清型,血清型Ⅰa、Ⅰb和Ⅲ型是感染鱼类的主要血清型。
流行情况: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无乳链球菌感染多种海水和淡水养殖鱼类并引起暴发性疾病的报道呈现增加趋势,尤其在亚洲的罗非鱼养殖地区报道较多,无乳链球菌已给亚洲的罗非鱼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科威特等国均暴发了严重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本病在我国南方地区5-10月的高温期容易流行,流行水温25-37℃,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高达60%-100%;水温降至20℃以下时则发病较少;在高水温季节时,病鱼的死亡高峰期可持续2-3周,在低水温季节,病鱼呈慢性发病,死亡率降低,但持续时间长。疾病主要威胁100g以上的稚鱼到1kg左右的成鱼;无乳链球菌病主要以水平方式传播,体表有损伤或受环境应激过大的鱼易感染发病。
暴发无乳链球菌病的罗非鱼往往伴有其他细菌病如爱德华氏菌、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的混合感染,加剧罗非鱼的死亡。
链球菌临床症状:
感染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表现为全身性的充血、出血伴有严重的炎性反应。病鱼表现为食欲减退,游动不稳定呈螺旋状,水面惊吓无反应呈昏睡状,有的停滞在水面,有的身体弯曲。病程较长的罗非鱼表现为角膜发白浑浊、眼球肿大突出,虹膜充血,严重的可见眼球脱落,由于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时眼球肿大突出的现象多见,具有一定的示病性,因此养殖朋友多称此病为“突眼”症。
下颌、鳃盖边缘、鳍条基部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慢性感染往往出现体表脓肿,尤其是在下颌骨或鳍条基部的位置可见2-3毫米大小的脓肿,尾部可见10-20厘米的大脓肿。急性感染伴有腹水、肛门红肿、外突的现象。解剖可见胃肠道内空无食物,肝脏肿大充血,颜色不均,质地脆弱,胆囊充盈、充满蓝黑色的胆汁。脑膜充血明显,肠道有轻度的充血和炎症,肠腔内有少量黄色的粘液。
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发病罗非鱼肝脏肝细胞呈颗粒变性、肿胀,局部灶性坏死,坏死灶内肝细胞核浓缩、细胞核破裂,甚至有一定区域呈现细胞崩解形成均质红染的无结构物质,并有多量炎症细胞浸润。脑严重水肿,脑基质出现大量间隙,呈海绵状,神经细胞肿胀、变性,神经胶质细胞增多,血管周围间隙明显增宽。肠腔中充斥大量的脱落的上皮细胞、炎性白细胞和均质红染蛋白性渗出物,固有膜血管充血,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眼底部淤血严重,水肿,细胞间隙明显增宽,大量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坏死,其胞核固缩或碎裂。
致病机理:
罗非鱼是无乳链球菌高度敏感的宿主。病原菌如何通过黏膜和组织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早期研究提示单核细胞携带细菌或通过其他机制进行散播,如细胞噬菌作用。此外,荚膜多糖(CPS)在链球菌中具有抗吞噬作用,因此,细胞外链球菌能在血液中自由传播。同时,链球菌对吞噬细胞有一种相对较高的粘附作用,而不是被吞噬,细菌能大量地粘附在巨噬细胞上不被其消化,这可能是持续的菌血症和散布菌源的原因。
链球菌对脑微脉管内皮细胞(BMEC)的粘附作用以及细菌分泌出毒性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能对链球菌能穿越血脑屏障(BBB)有重要有作用。Klesius和Evans等人研究了无乳链球菌胞外产物(ECP)对尼罗罗非鱼巨噬细胞的趋化活性,表明无乳链球菌的胞外产物能够引起巨噬细胞的趋化现象和化学增活现象,并认为进一步研究无乳链球菌胞外产物与巨噬细胞的特异性反应,以及这种反应是如何引起巨噬细胞游走,吞噬和杀菌力作用,将有助于对无乳链球菌发病机理的研究。
诊断方法:
鱼类生活在复杂的水环境中,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条件病原体,疾病的发生早期可能是单因素所致,病程越长继发多种病原感染的可能越大,如感染链球菌的病鱼,由于体质严重下降容易继发气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感染;而寄生虫病导致的体表破溃性创伤,又容易继发细菌病和真菌病的发生;因此在疾病诊断时要考虑多病原联合感染的可能,综合的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饲料变质、养殖密度过大等非生物因素)才能做到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
此外,鱼病的发生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存在“多因一症”的现象,如彩虹病毒病、链球菌、假单胞菌和爱德华氏菌等多个细菌性疾病都可能观察到罗非鱼眼球的充血、白浊和凸出的现象;长期使用同一种饲料导致鱼体营养不全或某种营养素缺乏,病鱼也可以观察到“突眼”症。因此,对于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快速准确诊断还得需要借助微生物学方法、血清学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农业部在水产养殖的重点县市构建了水生动物病害诊断实验室,为基层病害的快速诊断提供条件,基层养殖户在进行疾病的诊断时,可求助于当地的渔政机构或科研院所。
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治原则:
高温期罗非鱼极易暴发链球菌病,应事先采取改善环境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措施进行防控,发病后适当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死亡,具体可参考如下操作:
预 防:
1、选择抗链球菌品系的罗非鱼苗种,如近期流行的泰系高抗苗;
2、改善养殖环境,定期调节水质和改底,保持池塘溶氧充足,防倒藻,避免水质恶化;
3、高温期减缓喂料强度,大鱼投喂量控制在体重1%左右,天气变化时减料一餐;
4、定期使用有益菌和多种维生素保肝、防病,实践证明,内服“邦菌平”可有效缩短发病时间和减少死亡量。
治 疗:
1、减料或停料;
2、发病早期选择内服阿莫西林、磺胺类等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疗程要足,一般5-7天一疗程,停止死亡后,再内服一个疗程,防复发;
3、发病严重不吃料,以调水、改底先降低死亡为主,促进吃料之后再内服抗菌药;
4、内服抗菌药物的同时要搭配保肝护胆药物(如中药制剂),鱼肝脏不好,内服抗菌药物会增加死亡;
5、减少环境刺激,加水或者下雨时及时使用“解毒水爽”(10亩/瓶)解毒稳水,减少应激;
6、多开增氧机防止缺氧、曝气,防止病鱼在水面游动发生气泡病而增加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