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黑头黑背,掉鱼不断,到底是怎么了?

分类:
水产篇
2022/07/01 17:31
浏览量
【摘要】:

草鱼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大家最常见的主养鱼之一。但是每年的5-9月是草鱼疾病爆发的高峰期,其中提起“乌头瘟”,很多草鱼养殖户都怕。因为这个病死亡量大,而且难治疗,严重的死亡量能到80%。

草鱼乌头瘟”是由柱状“屈桡杆菌”引起的疾病,而且这种病在20℃开始流行,28-35℃为最流行,常伴有肠炎、赤皮、出血病。对池塘鱼类危害很大,发病率:每天几条甚、几十条,甚至更多。

那么“草鱼乌头瘟”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1、水质条件长时间恶化,池塘中硫化氢、氨、氮严重超标,使得鱼类慢性中毒。还有池塘内水质污浊,细菌超标、寄生虫不及时杀灭,是引起肠炎病多发的主要原因。

2、个别养殖者户为防草鱼“老三病”,在池塘内经常或加大剂量使用消毒液、抗生素、杀虫药。

3、长期投喂不合格饲料或高蛋白饲料,不喂青饲料,导致鱼类营养代谢不良,体质下降,维生素缺乏,体脂积聚,也是引起细菌性肠炎高发。

病鱼鳃丝腐烂、鳃丝末端软骨外露、常附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发炎腐烂,中间往往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病鱼离群独游,体色发黑,尤以头部最甚,有“乌头瘟”之称。此病严重威胁草鱼的养殖利益,那么如何防控呢?

防控措施

1、多增氧。溶氧是水产养殖的基本保障,池塘在溶氧充足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也会相应减少,同时水体稳定,鱼体免疫力增强,疾病发生率自然就会降低,所以增氧是提高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的当务之急。

2、勤改底。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多数来源于池塘底泥,塘底淤泥较多、溶氧低、底臭严重、积累大量毒素等,水温合适时病原大量繁殖。通过改底药物分解底泥中的有机质,改善底部环境,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少疾病的发生。

3、水清清。如果池塘水质变化较大,水色一会变红、一会变黑,亚硝酸盐超标等,养殖动物面临着泛塘的危险。保持池塘生态平衡,也就是平衡水体的藻相、菌相、浮游动物等,水体才能稳定。老水池塘、水深、溶氧充足的池塘相对稳定;少使用杀虫、杀菌药物,有利于池塘水体稳定。

 

高温是疾病的高发期,也是造成损失严重的时期,所以一定要做好防控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